1.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大气颗粒物影响能见度、全球气候及人体健康,是关注度极高的环境问题。新粒子生成(NewParticle Formation, NPF)是气态污染物氧化生成的过饱和气态前体物(例如硫酸和低挥发性有机物等)在大气中冷凝为分子簇, 继而通过冷凝碰并形成颗粒物的过程。这一事件贡献了全球颗粒物总量的一半以上。
针对成核机制,早期研究普遍认为气态硫酸(SA)是参与成核过程的关键前体物,但基于SA的成核理论无法全面解释实验观测到的高成核速率的NPF事件。而近年大量研究表明,基于大气中另一种含硫物质甲磺酸(MSA)的新粒子生成对颗粒物的贡献愈加重要。已有研究发现MSA-H2O二元成核的效率极低,基于MSA的NPF对颗粒物的贡献主要依赖其他前体物的促进效应。有机胺能够与MSA成核,此外氨(NH3)也被发现对MSA的成核具有促进作用。但实验结果显示实际的成核情形不简单是MSA-胺的二元成核,很可能是不同有机碱的协同作用更能有效促进MSA成核,这也是未来研究MSA驱动NPF的一个重点方向。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详细介绍国内外甲磺酸驱动大气新粒子生成的主要研究进展;2)阐明MSA成核对大气新粒子形成的意义,对目前实验室模拟、模型计算等研究方法进行总结;3)综述MSA驱动新粒子生成的物理化学机制,并指出MSA成核研究的新方向。
2. 毕业设计(论文)主要任务及要求
本研究主要分如下阶段进行:
1、学习新粒子生成以及成核的相关理论基础和背景意义,阅读文献,总结大气新粒子形成的研究背景。(要求:阅读近五年相关文献不少于20篇。)
3. 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任务的计划与安排
1-3周(3月10日前):在毕业实习的同时熟悉课题,学习新粒子生成及成核的相关理论基础和背景意义,阅读文献;
4-5周(3月25日前):继续收集阅读MSA成核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翻译;
6-11周(5月10日前):大量查阅国内外文献,通过分类汇总完成相关研究主要方面的进展,并阐述大气新粒子生成研究背景与MSA成核的研究意义,总结目前MSA成核的物理化学机制与实验计算方法;
12周(5月15日前):凝练该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对将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13-14周(5月30日前):全面整理以上内容,完成并修改论文写作。
15周(6月5日前):教师评阅,学生准备论文答辩。
4. 主要参考文献
(1) Renyi Zhang; Alexei Khalizov; Lin Wang; Min Hu; Wen Xu. Nucleationand Growth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Atmosphere. Chem. Rev. 2012, 112, 1957–2011.
(2) Hong-Bin Xie; Jonas Elm; Roope Halonen; Nanna Myllys; Theo Kurten; MarkkuKulmala; Hanna Vehkamaki. Atmospheric Fate of Monoethanolamine: Enhancing NewParticle Formation of Sulfuric Acid as an Important Removal Process. Environ.Sci. Technol. 2017, 51, 84228431.
(3) Jiewen Shen; Hong-Bin Xie; Jonas Elm; Fangfang Ma; Jingwen Chen; Hanna Vehkamaki. Methanesulfonic Acid-drivenNew Particle Formation Enhanced by Monoethanolamine: A Computational Study. Environ.Sci. Technol. DOI:10.1021/acs.est.9b05306.
以上是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