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设计方案、规划等
一:前言
富营养化是滇池环境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滇池在沉积物-水界面再悬浮颗粒物对营养盐的吸附、搬运、沉降作用对上覆水体的营养盐动态负荷影响巨大;并且由于底栖生物、微生物及水生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大,导致营养盐再循环的生物作用差异显著,为了更好地认识该湖区富营养化程度及蓝藻水华爆发机制提供基础的研究。
近年来,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湖泊内源释放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环境工作者的关注(范成新等,2004,2006;Murphy et al.,1999),沉积物是湖泊及其流域中营养盐与其他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库。在湖泊外源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当沉积物-水界面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征发生改变时,沉积物中蕴藏的营养盐可以向上覆水体释放(张路等,2005);通过对湖泊内源污染在湖体污染负荷的定量化研究表明,太湖内源氮、磷静态内源负荷约占整个太湖外源污染负荷的25%(范成新等,2006),由于内源的存在,湖泊水质出现较明显的改善仍需要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甚至可高达55年(Jiang Shen.,2006)。目前控制湖泊内源污染负荷的一般技术手段包括底泥疏浚(范成新等,2004;陈荷生,2004;钟继承等,2008)、底质封闭(陈静等,2007)、基底改良和植物适生性修复(古小志等,2010)等。底泥疏浚因能从湖体中将污染底泥永久性去除而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污染控制,但在疏浚的效果问题上国内外尚存在很大争议(濮培民等,2000;Fan et al.,2004;Gustavson et al.,2008)。目前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湖群及绝大多数城郊湖泊普遍面临着水体或沉积物污染问题,底泥疏浚作为污染底泥处置手段之一正被中央和地方政府所采纳,据国务院《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太湖底泥疏浚是改善太湖水质的重要工作之一。
2. 参考文献(不低于12篇)
陈宇炜,陈开宁,胡耀辉.浮游植物叶绿素a测定的热乙醇法及其他测定误差的探讨.湖泊科学,2006,18(5):550-552.
陈荷生.太湖底泥的生态疏浚工程.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4,24(6):34-38.
陈静,赵祥华,和丽萍等.湖泊陡岸带生态建设基底修复工程技术.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5):21-23.
以上是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